民俗專家話春聯解貼“福”
【據新華社天津三十一日電】為慶祝新春到來,幾乎家家戶戶都把精心挑選的春聯貼在門兩旁,並配以“福”字。民俗專家說,春聯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至今不衰。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說,春聯來源於古代的桃符,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春聯也叫門對、對聯、對子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長期延續下來的民族風俗文化,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一環。
桃符演變為春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時期。到了宋代時,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在當時仍稱為“桃符”。明代時,春節貼春聯的習俗開始盛行。
“一年之計在於春”,民俗專家表示,中國人自古就寄希望於未來,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無論在過去的一年裡有甚麼高興、得意的事,還是有甚麼不如意的事,總是希望未來的一年過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很好選擇。
按照中國民間傳統習俗,過春節要貼“福”字。據有關資料記載,中國的“福”字歷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青銅器銘文上,即已有不同結構的“福”字。
民俗專家指出,“福”字含有四種意思:一是“壽”,即長壽,長命百歲;二是“富貴”,即財多物豐;三是“康寧”,即健康無疾患;四是“德厚”,即德善有道。此外,還有三種意義:一是“順”,新年伊始貼福字,祈求在新的一年裡能一順百順,諸事如意,吉祥並臻。二是“保祐”,貼上福字能求得保祐,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三是“創造幸福”,貼上福字是告誡家庭成員,在新的一年裡,全家人要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創造一個幸福家庭。
王來華還介紹說,據史料記載,春節興起於虞舜時期的祭神祭祖活動,中國殷商時期的青銅器中就有“旦”的象形字了。
但春節的正式形成時期應是漢代。漢武帝以前,春節的具體日期不太統一,夏朝的夏曆以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曆以夏曆的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夏曆的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又以夏曆的十月為端月(即正月,為避秦始皇“嬴政”的名諱)。漢武帝時期,才開始將春節固定在夏曆的正月初一,並由此逐漸昇華為民族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