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智慧,確保澳門敎育朝優質方向發展
詠 靑
凝聚智慧,確保澳門敎育朝優質方向發展
澳門千家萬戶所期盼的、敎育界一直呼喚的中長期敎育規劃《非高等敎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諮詢稿》於日前公佈,諮詢期為兩個月。《十年規劃》顯示政府和敎育當局敎改的決心;開放的態度和公開廣泛諮詢則為凝聚集體智慧、確保澳門敎育朝優質方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敎育,簡單來說,就是敎書育人。但敎甚麼書、育甚麼人?如何敎、如何育?敎學亦然,敎育和敎學的主體就是敎師與學生。成功的敎育就是由品德高尙、學識過硬、敬業樂業的敎師和勤奮好學、積極上進的學生共同達成的。所以把關注點放在敎師和學生身上,肯定是正確無疑的。
然而,綜觀《諮詢稿》全文,一個影響敎育、挑戰人們智慧的重要因素,即社會因素,以及澳門社會的發展和劇變,似乎被忽略或省略了。衆所周知,“課堂小社會,社會大課堂”。敎師和學生都是生活在社會裡的,生活在一個彼此互動、相互依存的體系中,與社會的脈搏一起跳動,與社會共同呼吸。況且澳門社會是如此微型,可以說,社會的方方面面,甚至於發生的每一件事,幾乎都牽動着每一個人的神經;社會環境時時刻刻影響着師生的認知、人生觀和價値觀,影響着敎育氛圍和生態,影響着師生敎與學的動機和所付出的努力,影響着敎學成效和品質。
《諮詢稿》提出的五項政策和八個重點,當然都是對的,但似乎政策措施還未到位,沒有抓住要點。除了只在“保障經費投入”和“完善免費敎育和義務敎育”兩項的小標題,“政府與社會”一筆帶過之外,再沒有提到上述社會因素的影響、社會問題及改進措施,更沒有具體措施來杜絕和預防社會問題對敎育產生的負面影響。
例如,為何初中學生留級率高企不下?僅僅因為應試敎育嗎?除了因考試不及格而遭受挫敗,仔細分析,是不是這一年齡組的孩子因心理和生理的原因,較容易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或因家庭環境和周圍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而缺失學習動機和興趣?為何有些經驗敎師離開崇高的敎育崗位?僅僅是薪酬問題嗎?是否也因為“如今社會變了,學生懶惰難敎,家長又難應對,壓力太大”呢?為何PISA測試結果發現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不強、師生關係疏離?會不會因為社會和家庭變得冷漠、功利、疏離?為何澳門學生閱讀能力不濟、缺乏分析批判能力?是否也跟社會環境因素有關?
還有,如今靑少年學生和敎師都需要娛樂,也需要勞逸結合。特別是學生,到甚麼場所去娛樂?學生該不該有夜生活?在哪裡過夜生活?這個問題更關係到社會環境,是否要為靑少年學生專設夜間娛樂場所呢?
澳門的“非高等敎育”主要包括幼兒、小學和中學的基礎敎育,是為高等敎學準備和輸送優質學生的,所以非高等敎育的質素直接影響到高等敎育的素質和澳門社會整體人才的培養。
很明顯,澳門已定位為旅遊、博彩、娛樂、度假、休閒集於一身的小城,在這座崇尙娛樂和消費的微型都會,“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紙醉金迷的社會風氣難免形成。但是,“澳門是有文化的”恐怕多指澳門昔日的歷史輝煌,如今要創新的輝煌和亮點,要靠我們的集體智慧。
其實澳門是有可能也有能力做到的。在別處可能很難,但是澳門很小,小有小的優勢。例如,澳門只有四十來所規模不算太大的中學,如果可能的話,雷厲風行的敎育官員,深入學校“駐”上一兩天,不用多久,就會瞭若指掌,對症下藥,好過看表面數字。
如果我們集思廣益,搞好教育,雖然吃喝玩樂,但不藏垢納污;雖然舒適休閒,但不好逸惡勞;雖然高GDP增長,繁榮富足,但不貪得無厭、索取無度…… 。敎書育人,出污泥而不染,這是很大的挑戰,要凝聚集體智慧,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澳門敎育朝優質方向發展。
詠 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