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澳門教區檔案文獻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澳門有著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留下不少獨特的文獻遺產。天主教澳門教區的檔案是其中重要的一份。澳門文獻信息學會以提名人身分﹐選出具有歷史意義和具有影響的澳門教區主教公署的檔案及聖若瑟修院所藏古籍﹐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世界記憶名錄》。在去年三月九日於澳門舉行的由澳門基金會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澳門文獻信息學會協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區議會第四屆全體會議上,《天主教澳門教區檔案文獻(1550-1800)》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世界記憶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委員會主席埃蒙森指出,澳門的天主教文獻遺產對世界有重要意義,在時間地點等各方面也相當廣泛,其文獻亦印證了澳門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而且具完整性﹐保存得相當理想,因此獲選入《世界記憶名錄》。
是次成功申報的還有中國的《本草綱目》與《黃帝內經》、斐濟的《印度勞動合約文獻》、蒙古的《蒙古的黃金時代》、新西蘭的《東京戰犯審訊1946-1948》、菲律賓的《總統文獻》及越南的《進士題名碑》,另有4項申請不獲接納。
主持天主教澳門教區檔案文獻的梳理和提名工作的澳門文獻信息學會理事長楊開荊介紹說﹐該批入選文獻一直藏於澳門主教公署以及澳門聖若瑟修院,涵蓋十六至十九世紀,以拉丁文、葡文、中文和其他歐洲語為主。主教公署的文獻主要包括﹕教廷指示、信函、手稿、報告、神父資料、活動計劃、會議記錄,以及各地教徒的出生、領洗、結婚登記及死亡等資料;而聖若瑟修院,作為一所具歷史使命的神學院,保存了自十六世紀以來歐洲及遠東來澳傳教士學習的資料,如古籍、期刊、照片等,涉及神學、中國文化及語言、西方學術知識、科技、哲學等領域。
她指出,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獻資源反映了特定歷史背景和科學文化知識漸進的過程﹔不同時期的社會環境和各種因素也形成了相應的文獻資源。澳門文獻資源的形成和發展與澳門社會發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由於特殊的歷史因素,澳門保存了含金量極高的文獻資源,不論是歷史檔案、葡文資料、報紙或是由宗教活動所產生的文獻,以致遍佈世界各地的澳門史料﹐都極具價值。文獻是人類智慧的載體﹔歷史研究要依賴文獻。從那些文獻中可反映出自十六世紀以來澳門歷史各個時期的發展狀況﹐具有進一步深化研究的價值。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澳門及內地學者開始構思建立的“澳門學”研究課題,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推進,建立“澳門學”的必要性和意義已經取得了共識。楊開荊指出﹐要研究澳門的歷史和文化,澳門文獻是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尤其是歷史文獻﹐因此必須建立“澳門文獻學”之學科。她說﹐“澳門文獻學”是“澳門學”的根本科學,已得到有關專家學者一定程度的認可。既然文獻資源是“澳門學”必需的條件之一,“澳門文獻學” 是“澳門學”的根本科學,建立“澳門文獻學”學科﹐除了對澳門本地豐富的文獻資源進行發掘和梳理,還應該大量搜尋散落在各地的澳門文獻,翻譯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獻,有序地為研究人員提供各種信息資源﹐使文獻資源得到很好的利用。這樣,才能支持“澳門學”的研究,尤其是歷史、文化方面的研究。
楊開荊認為﹐隨著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通過了將澳門“天主教澳門教區檔案文獻”列入亞太區《世界記憶名錄》,澳門文獻資源的珍貴價值和歷史意義得到世界認同,而同時賦予了我們進一步探討“澳門文獻學”的研究空間和使命,也可為“澳門學”的研究推上了新的台階。
她相信﹐籍著天主教澳門教區檔案文獻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之契機,集澳門內外,以及國際之力,將為相關研究開闢更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