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社區學習人論壇 澳門學習型組織學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澳門社區學習人論壇 澳門學習型組織學會

澳門 社區學習 社會教育 讀書會 活動帶領人  社區營造 終身學習 工作坊 成人教育 社會 新聞 手工藝
 
首頁Latest images搜尋會員註冊登入
查看誰在線上
目前總共有 15 位使用者在線上 :: 0 位會員, 0 位隱形及 15 位訪客 :: 1個搜索引擎

沒有

最高線上人數記錄為 74 人 [ 記錄時間 :: 周四 10月 04, 2012 8:53 pm ]
版面
澳門圖書館地圖
社區學習活動帶領人論壇
社區學習活動帶領人 blog
澳門學習者群組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陽昇教育基金會
台灣社區通

台灣臺北市學習型城市網

大腦與行為
最新主題
» 澳門社團在社會趨向多元中轉型 陳溥森
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Icon_minitime周三 2月 27, 2013 11:54 pm 由 fongkk

»  建龐大檢索網絡儲存整合珍貴史料 各界研啟“澳門記憶”工程
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Icon_minitime周一 2月 25, 2013 12:35 pm 由 fongkk

» 澳門年輕人討“要愛”彩頭 登記結婚人數翻倍
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Icon_minitime周二 1月 22, 2013 4:24 pm 由 rorolin

» 澳門與歐盟簽訂同聲傳譯合作協議
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Icon_minitime周三 1月 09, 2013 6:00 pm 由 rorolin

» 澳門特區政府:噴射船撞浮標意外 暫未發現重傷
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Icon_minitime周四 1月 03, 2013 12:33 pm 由 rorolin

» 2012,澳門政制發展邁大步
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Icon_minitime周一 12月 31, 2012 12:42 pm 由 rorolin

» 澳門選舉産生12位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Icon_minitime周一 12月 17, 2012 4:01 pm 由 rorolin

» 獲批公積金提款社保今轉帳 獲批公積金提款社保今轉帳
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Icon_minitime周二 11月 20, 2012 11:53 am 由 fongkk

»  賀一誠:交局監獄開支增幅驚人 議員促政府居安思危支出有度
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Icon_minitime周二 11月 20, 2012 11:51 am 由 fongkk


 

 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向下 
發表人內容
FKK
訪客




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Empty
發表主題: 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Icon_minitime周日 3月 06, 2011 1:29 pm



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0-04-05
  肖佐刚  左堃

  (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  北京100007)

  文 摘:本文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理念、文献建设、人才建设进行了初步思考。认为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政府编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契机,以《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影响政府规划,以此实现跨越且可持续性发展;充分重视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建设,处理好传统文献、数字文献、特色文献建设的关系,以此奠定服务基础;综合考虑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人员待遇,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技能。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建设标准 文献建设 队伍建设

  分类号:G25

  在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中,中小型图书馆所占比重很大,影响着全局,是实现社会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最重要承担者。如何切实发挥中小型图书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真正使之具有服务的能力,提高服务的层次与水平,笔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  理念前导、规划先行

  以什么样的一个理念建设一个图书馆,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需要政府、公众、图书馆馆员、专家多者结合共同起促进作用。三者之间需要有一个共性的统一,就是理念前导,而以什么样的理念又决定着具体的行动与行为,行动与行为带来作用力不同的结果。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政府已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视为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费的投入与政策的研究力度前所未有。2008年11月,文化部、建设部、发改委共同推出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应视为政府与专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代表社会公众文化权益、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建设进行四位考虑的,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最具指导意义、也最具操作性的纲领性文件。

  当前,各地政府正在编制、或启动编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不少官员与学者提出了“不规划、不建设”的口号,进一步强调了规划的重要性与决策的科学性。中小型图书馆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会同有关部门、有关专家积极向地方政府宣传《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使本地区公共图书馆战略性建设进入政府官员视野,并参与规划,使破解图书馆发展难题、实现跨越式且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一种现实可能。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颁布的意义之一在于向社会宣告,我们应该如何建设一个人文的、现代化的图书馆,如何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它应是平等的、惠及全民的,应是一个能够与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够逐步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在理念与实践上,《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突出贡献在于以下四点:

  一是确立了以服务人口与辐射半径为主要依据确定图书馆建设规模的原则。

  二是形成了较系统、基于现实的、具有前瞻性的指标控制体系。以服务人口确定规模,需通过具体指标来实现。标准第一次提出未来5~10年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控制的主要指标,如人均拥有藏书0.6~1.5册,千人拥有阅览座位0.3~2个,千人拥有建筑面积6~23平方米,还提出了每平米藏书量、单个阅览席占用面积、使用面积系数等基本测算指标。为增强适用性,还引入了服务功能、文献资源数量与品种,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因素对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加以适当调整。使“以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的原则得以具体化,使建设规模的控制有据可依,可操作性强,对未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评价、发展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三是综合分析了我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充分考虑了图书馆完成主要功能、拓展服务项目、应用现代技术、体现人文精神的需要,使建筑和设施能够适应现代图书馆服务方式变革和创新的要求,使公共建筑“功能优先、经济适用”的方针落到实处。标准将公共图书馆用房项目分为8大类41项,提出了各类用房的面积比例,及在不同规模公共图书馆设置与否的指导意见,对图书馆总体布局、外观造型、内装修、环保节能、防灾防火、建筑设备等提出了原则要求。提出公共图书馆宜采用大空间结构形式;规定了中小型图书馆实行“藏阅合一”设计;提高了藏书区与阅览区所占面积的比例;对图书馆的互联网络系统、信息点布局、技术设备用房提出了较高标准。

  四是重视环境建设,要求主体建筑与馆区建设并重,并与城市建设有效衔接,要求公共图书馆的室外道路、围栏、照明、绿化、消防设施、管线、沟井等室外工程应统一规划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知识信息传播、文化活动阵地、休闲交流场所的等整体效能。标准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选址条件;规定了图书馆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场地、建筑设备和图书馆技术设备;规定了图书馆的场地包括人员集散场地、道路、停车场、绿化用地等;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技术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相关外围设备等。

  从整体而言,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仍是由硬件建设在起决定作用。现代化的设施、充足的借阅面积,使文献建设与读者服务得以有一个展开的空间。《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人的推出,为地方政府、为图书馆工作者规划建设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先进的理念与具体的行动指南。公共图书馆界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影响地方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优先考虑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中长远发展,这样才能使之得以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二、  文献建设、奠定基础

  文献建设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与前提,文献建设的现状是一个图书馆或一个地区的图书馆历史与现实建设的综合结果,他主要受制于图书馆的书库面积大小与购书费用多少两大因素。

  虽然近年来政府在中小型图书馆的文献建设上的持续投入,使之有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某种程度地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小型图书馆的文献建设从整体而言仍有很大的上行空间。

  以北京市区级图书馆藏书数据为例:东城、西城、崇文、朝阳、石景山、宣武等馆均已达到或接近了文化部地市级一级馆评估标准的最高分值的最高要求----50万册,但不论是从各区的人口数量、辐射半径看,还是从实际的藏书质量看,均有不足之处。

  以东城区、西城区60万以上人口为例,如按人均1.5册计,两区则各需要80万册。而如按精神文明城区的标准,人均2册计,则应为100万册以上。而东城区馆的50万册藏书中,又有不能投入流通的古籍4万册、解放前出版物、上世纪80年代前的出版物6万册计,则实际在架可流通的出版物仅在40万册左右,这其中还包括当年的报纸、期刊及流通量极低的电子出版物、几乎不流通的外文出版物。如果按文化部评估标准每年外借量22万册为最高标准计,东城区的外借量已达到了32万册,超过了10万册,似乎高得不能再高了。但如果我们从10年前首都图书馆老馆仅与东城区馆两街之隔时,东城馆的外借量就已超过文化部最高标准20万册计,10年后东城区馆外借量的增加值就有限了。因为首都图书馆10年前与东城区馆为邻时,首图外借量为30万册以上。如果按一个地区外借量计,即用东城区这个区域在首图迁走10年后的外借量与10年前外借量对比,此区域的外借量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认真思考整个东城区域内外借量下降的原因,原因不言而明,是首图的藏书离开了东城,是东城区馆的藏书并不能满足原有读者群的需求。当然,首图定位于服务全市的藏书结构满足了原有读者群的需求,使当时东城区外借量大于今天,而这个省级的藏书结构是今天的东城区馆所无法承担的。但东城区馆只按照每年6000种,2万册的入藏量肯定是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应该也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存在。

  就中小型图书馆文献建设而言,不应只是满足于达到了评估的最高标准分值,而是要进一步了解读者需求,进一步摸清馆藏底数,具体分析藏书类别、新旧、比例,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奠定服务基础。

  笔者认为,中小型图书馆文献的进一步建设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传统文献建设,即纸本文献建设,二是数字文献建设,三是特色文献建设。文献建设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购书费多少、书库面积大小、及每年的出版物数量。

  传统文献建设仍是中小型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每年的出版物数量、购书费用、现有图书馆书库面积,对图书馆采编人员又是一个最大的考验。文献建设不仅仅是一个购书费的问题,也离不开书库的面积,更离不开对出版物的有效选择。据新闻出版署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的统计,我国每年出版物均在12万种以上。而以中央电视台《改革开放30年》专题片公布的数据,我国这几年的出版物总量则在20万种以上,仅小说就在2000种以上。而在1978年,我国的出版物数量则只有1.7万种。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文献建设的重点是在人文学科、科普类图书,这些类别的图书约在8万种上下。按6000种的最高标准,北京市区级馆(地市级)是在从10多种书中选择入藏1种书,这种选择的严酷性是省级馆无法想象的。笔者认为,当前的图书市场虽然很繁荣,但也是良莠并存,瑕瑜互见。对此采编人员对图书要有较高的鉴别能力,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保证所进之书的质量。中小型馆藏书要坚持以用为主原则,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掌握优秀图书信息,各类获奖书、热门类应是优先入藏之选,应通过读者调查调研、读者参与购书,提高所购书的利用率。

  对于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数字文献建设应是其传统文献建设的最强有力的补充。数字文献建设更应该借重于上级省馆的力量来保障。这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提高利用率。说数字文献对传统文献的补充不能理解为数字文献的数量要少于传统文献。从数字文献建设的成本与整体规模看,今后一个中小型馆数字文献的数量很有可能超过它的传统文献。说其是对传统文献的补充,主要是指实际的利用率而言。

    特色文献建设正在越来越得到一些中小型图书馆的关注。北京市有8个区级馆已经成为首图的专题资料分馆。这些特色文献的建设往往与该区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或上世纪90年代图书馆的特色服务相关联,如宣武区图书馆的“宣南文化”,东城区图书馆的“服装文献”、“科举文献”、“胡同文献”。特色文献建设涉及传统文献建设与数字文献建设两个方面。中小型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建设重在选题与历史积累,要有利于今后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特色文献建设的选题要慎重,要经过反复论证,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一般要选小不选大,要突出地域特色,特色文献建设应是中小型馆开展深层次服务的基础。

  随着政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少中小型图书馆购书费不再是影响文献建设的主要障碍,而书库面积不足却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这个问题对超过1万平米的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馆也同样存在,这两个馆均无报刊库。笔者认为,在达到《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后,中小型图书馆可在馆内适当位置建立密集书架库,入藏旧书、旧刊,使之宜藏宜用,两者兼顾。而对一些确实没有实际流通意义的藏书,可在省级馆的指导下,采用剔除复本、转拨、转存的方式,腾出书库,上架新书。另外,中小型图书馆的古籍也可以寄存省一级图书馆,集中管理,这样不仅可以以腾出书库上架新书,也可使古籍的保护与研究开发有一个更好条件得以实现。

  三、  人才建设、综合考虑

  中小型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低,除了设施落后、文献建设不足等因素外,另有一个因素是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落后。图书馆是一个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是信息的集散地,文化的传承人,文明的传播者,提供的是知识服务。但由于长期以来政府、社会及图书馆本身认识上的缺位,图书馆人才队伍的现状与教育、卫生界、公务员队伍建设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中小型图书馆特别是街道一级的图书馆显得更为突出一些。以北京市为例,街道馆人员安排一般为1 人。其开馆时间要保证达到40小时,也就是说要有5天要达到8小时。工作内容包括借还书刊,电子阅览,整理书架、报刊,组织读者活动,宣传书刊等。应该说完整地做到这些,只一名管理员是比较辛苦的。街道图书馆的人员待遇低,职称难以对接,导致其人员年龄大,流动性强。街道图书馆人员业务水平高低、服务能力的大小常常比一个区级馆更为重要。因为街道馆一个馆员的水平与能力,常常就是这个馆的水平。区级馆小则也有几十个人,它可以依靠人员相间的互补体现出一个馆的整体水平。街道图书馆人员的流失也是区级馆的培训工作难以向深层次进行,处于时时培训时时新的境地最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首先政府、社会及图书馆自身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要将其提高到“图书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高度来认识。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与政策研究力度,要提高图书馆员工的待遇,以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从事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工作者要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要进一步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技能,要看到图书馆的发展前景,要将自身的发展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中小型图书馆队伍建设除了吸引、引进优秀人才,强化职业意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外,还需要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笔者感到目前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因为馆员实际利益的需要与驱动,有向唯职称化发展的倾向,而图书馆评估指标又从某种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的职称重在考,有些馆员为了得到职称,不从工作是第一需要出发,单纯地追求英语过关,论文发表、获奖及出书。而图书馆为了达到评估指标的最高值,整体上又需要职称的高数量,但考下职称的馆员,未必就是在实际工作中业绩好的同志。评估分值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已使考评分开形同虚设。

  就目前言,图书馆岗位分为管理岗、专技岗、工勤岗。工勤岗所占比例极小,主要为管理岗和专技岗。由于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行政级较低,大部分是科级单位(街道馆则多隶属于文体中心,级别更低),而中级职称的各类待遇与科级持平或高于科级,图书馆馆员普遍对管理岗不太理睬,而多专注于专技岗。如何建设一支真正高质量的中小型公共图书馆队伍,不能仅仅将职称数量的多少看成唯一重要的标准。如何将职称的评定与馆员的实际绩效相结合,应该是图书馆界与政府有关部门认真调研的现实问题。对人才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职称数量多少的层面,无论如何也是一个低层面的考虑。对人才队伍的建设,不能仅从一馆之需、一馆之力出发,而应从整个中小型图书馆事业发展角度出发,集政府、图书馆、社会之合力为之。

  我国的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阶段,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离不开《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离不开文献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它的实际服务效果是上述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图书馆制度支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李国新/人民日报/2006年1月13日

  2.《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部/2008年

  3.《文化部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文化部/2009年

  4.《图书馆工作概论》/程亚南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回頂端 向下
 
对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澳門社區學習人論壇 澳門學習型組織學會 :: 閱讀研究 :: 社區-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