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魚書)圖書館空間
遨 翹
圖書館空間
因為即將搬遷到新的圖書館,如何重新規劃才能滿足讀者和社會的需要是我們面對的問題。香港幾所大學圖書館都因地方不足而進行擴建,正好讓我們從中取經。兩天時間走訪了香港中文大學、城市大學、科技大學三所著名的高校圖書館,幾所圖書館空間的設計佈局最令我們感興趣,也是我們赴港的主要目的。行程雖然有點緊密,然而能與香港幾位殿堂級的館長及專家對話交流,確是很爽。
近年來有不少學者認為圖書館不再需要實體環境了,只要建立終端服務系統便可以解決人們對獲取資訊的問題。某天我與一位應屆畢業生談起查找升學資料時,建議他到圖書館。他竟然哈哈笑說:“幹嘛要去圖書館?在網上搜尋就足夠了。”這眞是値得我們反思,當今澳門圖書館的定位、角色、功能和概念。作為圖書館員,面對專家學者各種硏究理念成果,遇着讀者五花百門需求,看着社會急速前進的步伐,偶爾也有種不識圖書館眞面目之困惑,或因身處書山中。
回看歷史,圖書館走過了古代以藏為主,供帝王將相、名儒等享用的封閉狀態;穿越了藏用並重,面向社會,為公衆服務的開放式管理時代。經歷了由西漢的秘閣、秘書監,東漢的仁壽閣,唐代的弘文殿,宋代的史館、昭文館、集賢院,元代的崇文院,明代的文淵閣、皇史宬,到清代的內閣、翰林院、國子監等藏書樓模式。直至今日,資訊科技一日千里,在讀者心目中、館員心目中,圖書館始終需要館舍空間。香港圖書館的擴建及其環境的利用方式正好令我們有所啟迪。
在參觀交流中,我們發現幾所圖書館在空間佈局方面都很重視文化氛圍的營造,例如設有不少討論、交流、書法國學授課等的場地,使之成為思想交流的學習中心,已超越了僅僅看書閱讀汲取知識的層面,更着重發揮人們創意和開拓思維。最近有學者提出了圖書館是人們生活第三空間的理念,其意是說我們在家庭空間和工作空間以外的社會活動空間,如咖啡館、博物館等。
即使技術現代化、構建電子化、虛擬圖書館的熱浪正在迫人,圖書館仍是多元文化和不同民族交流的空間。
遨 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