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就在身邊
閱讀習慣需要從小培養。家庭是第一個“戰場”:家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有沒有講故事的習慣?在家庭裡閱讀是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家裡有沒有藏書?第二個“戰場”便是學校:學校裡是不是有足夠的圖書?老師、主任、校長有閱讀嗎?除了閱讀推廣員外,學校有沒有其他老師積極地向孩子推介圖書?在學校裡閱讀是不是經常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學校會以圖書作為贈送學生的禮物嗎?第三個“戰場”便是社會:政治領袖、社團領袖、公衆人物有沒有跟市民大衆談論書籍、分享閱讀的感受?各種閱讀推廣活動會是座無虛席還是“小貓三四隻”?市民大衆會否把閱讀視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引自1月24日本報“文化/敎思”版,陳志峰)
培正圖書館力推社區閱讀
培正中學圖書館於去年三月開展社區閱讀推廣,作為一家學校圖書館,在澳門還是少有學校作此嘗試。原因大概源於兩方面:一是有不少學校對“閱讀”的概念仍局限於“學生課堂閱讀”,二是受制於學校資源不足、藏書量少、更新慢等衆多因素。
培正圖書館主任劉慧敏在談到該圖書館的發展時表示,培正圖書館“閱讀敎室”得到校方大力支持,在各級學生中展開不同類型的閱讀活動,推動校園內外的閱讀風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她特別強調培正圖書館開放“社區閱讀”,是基於“資源分享”的理念,是向學生進行社會承擔、責任感的最佳敎育形式之一,因為“閱讀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還有分享的意義。”
培正圖書館共兩層,現藏圖書四萬八千多冊,另訂有期刋八十種以上、兒童期刋十種以上,是現時全澳藏書最多的中學圖書館。現時圖書館的開放對象是學生、家長和社區人士。針對親子閱讀的推行,對家長在午飯及放晩學時段開放,對社區人士則在黃昏時段開放;館內設立不同的開放區,以利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及新書推廣;兒童閱讀角可容納約六十人,星期一至五下午放學後時段及周六上、下午特定時段都有主題閱讀分享活動。此外,圖書館每年設立十五期“好書推介”,由老師及愛書人士推介新書、好書;不定期舉行“主題閱讀”,並配合有分享講座,一至三月的閱讀主題便是“綠·美·生活”。
劉慧敏呼籲居民應多利用圖書館資源,因為設立圖書館的理念就是建基於知識的“分享”和“使用”,而且每本書能被更多的人閱讀,其價値越高。但她亦提醒家長,不要以為把孩子推到圖書館便可了事,因為親子閱讀就是對孩子最好的身敎,而且部分書籍更需要家長在旁作指導。
鏡平小學注重家校閱讀
鏡平小學早在幾年前已推動“親子閱讀”,因為老師們都明白:閱讀敎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吸引兒童喜歡閱讀。該校負責閱讀推廣的莊小芳老師以德國家長把書本塗上蜜糖,想盡辦法吸引幼兒熱愛書籍的故事,說明“要讓孩子明白,書是美好的”,才能吸引孩子愛上閱讀。
吳少蘭主任表示,芬蘭、韓國、香港及上海等地區的學生在PISA閱讀能力評量中表現出色,其經驗都讓老師們看到了推廣家庭親子閱讀的必要。因此,該校在○八學年度開展“親子閱讀奬勵計劃”,從開始時有不少家長抗拒,至今絕大部分家長認同並執行,成績喜人。
吳少蘭分享了鏡平小學推廣家校合作,推動親子閱讀的具體做法:在校內,得益於敎靑局增大購書資源投放,學校設立了班級圖書角,每年定量增購圖書;課餘時間鼓勵幼兒到圖書角借閱;每周設立好書推介,引導小朋友讀好書;在幼稚園一樓設圖書區,增購不同類型圖書供閱讀。在家庭閱讀方面,出版“親子閱讀錦囊”指導家長;每周一次親子共讀功課,定期奬勵;邀請家長在午間到學校擔任圖書區義工。
吳少蘭表示,在推動家校閱讀初期,的確遇到不
障礙,主要問題是:父母缺乏“以身作則”的概念,也沒有讀故事的經驗,大多數家庭甚至缺乏閱讀材料;另外,部分家長貶低閱讀的意義,家中缺乏寧靜的閱讀環境,幼兒喜歡看電視、玩遊戲等佔用了看書時間,都會導致閱讀興趣低落。她呼籲家長,與其多買玩具不如多買繪本,與其花時間帶孩子行街食飯不如多花時間一齊看書、逛圖書館,因為若孩子愛上閱讀,自會樂在其中,而且從〇至六歲的閱讀黃金期過去了,孩子就將一生錯過了閱讀能力的培養。
李文娟 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