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錦新就澳史料珍視提質詢
【特訊】立法議員區錦新表示,澳門常以歷史文化城市為自詡,但特區政府對歷史史料卻不懂得珍視。一名九十歲高齡之葡裔人士臥病在床,仍每天整理史料,筆耕不輟以葡文寫出澳門歷史名人傳。以一個如此高齡的老人家的人生歲月還能讓他寫出多少本書,能寫出的每一本都應當是值得珍視,而澳門基金會竟擔心他寫得太多而拒絕給予出版資助,特區政府竟物傳記出版的贊助竟可一不可再呢?是否由於這是葡文寫作因而特別忽視、還是不論中文抑或葡文,只要不是澳門基金會的友好團體和背景的作者,都有這種內部規則的限制呢?為此他向行政當局提出書面質詢,內容如下:
一名九十歲高齡之葡裔人士,因過去數十年曾當教師及記者,手上掌握大量的有關澳門人物的史料。直至今天,這位九十高齡的人士雖然行動不便且臥病在床,仍每天整理史料,筆耕不輟,其精神及毅力令人感動。這樣的人物,在澳門葡人社群中其實等同一部活字典,其貢獻應獲珍視。
去年底這位老人家完成了第一本有關澳門昔日名人傳記,書中記述了近五十位曾對澳門作出貢獻的中葡人物,其中除了多位澳督之外,既有何厚鏵尊翁何賢,也有中國前總理周恩來一九三八年在抗中戰爭中親臨澳門與葡人交涉協助醫療抗日傷兵的秘聞。可見這本書對澳門的人物歷史補上了重要的一筆,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
由於作者是個靠退休金維生之人士,所以缺乏經濟能力出版書籍。這部書幸獲澳門基金會贊助澳門幣二十五萬元使其能出版面世。
首部書出版後,老人家還繼續奮筆疾書,第二本的澳門昔日名人傳記亦完成寫作,正在編輯之中。可是,此書再向澳門基金會申請贊助,卻不獲批准,令此書難產。
澳門基金會不予批准之原因非常「有趣」,據基金會一名負責人透露,此書所載皆是舊有東西,沒有甚麼出版價值。而在首部澳門昔日名人傳審核時,基金會已擬不批准贊助,及後還是予以批准二十五萬元以玉成其事。而第二部再來時,基金會考慮這些名人在澳門眾多,而作者當教師及記者數十年,相信手上掌握這些史料不少,若每本都批准,恐怕老人家可寫上十部八部這樣的名人錄,所以澳門基金會最後決定不予批准。
如此解釋倒令人大開-眼界,首先作為一本寫歷史名人的書,書中人物都是已作古多時的,屬史料性的東西當然是舊的。若這個理由成立,恐怕今後所有歷史書,或研究古代文獻的書籍都不必出版了。
其次,一位年逾九十之老人家憑過去的經歷及積累下來的史料,還能有精力把它整理及寫出來,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會視為珍寶,而偏偏澳門的相關部門竟擔心他長寫長有,甚至恐怕其一出十部八部,就「後患無窮」。本人認為,若真的能出十部八部,當每部書贊助二十五萬經費,也僅二百萬至二百五十萬而已,對比澳門基金會每年贊助大社團年度運作經費動輒千萬元以上,澳門基會會一擲二億元贊助非公立大學的科技大學興建豪華圖書館是何等豪氣,但對一個老人家出書贊助區區二十多萬而能保存澳門有值價的史料,竟會如此吝嗇。
為此,他向行政當局提出質詢:
一.澳門的歷史值得珍視,而歷史的記錄就其中一個基本元素就是人物史料,特區政府何以竟如此輕視這些資料的積累?甚至連資助其出版亦如此吝嗇?
二.澳門基金會資助大量的書籍出版,何以對一個九十高齡的老人家的人物傳記出版的贊助竟可一不可再呢?是由於這是葡文寫作因而特別忽視?還是不論中文抑或葡文,只要不是澳門基金會的友好團體和背景的作者,都有這種內部規則的限制呢?
三.一位年逾九十之老人家憑過去的經歷及積累下來的史料,還能有精力把它整理及寫出來,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會視為珍寶。而澳門基金會竟荒唐地擔心這樣一位老人家會寫得太多,會怕資助太多,簡直駭人聽聞。以九十高齡的老人家,但還能寫多少年?還能多寫幾本書?而偏偏相關部門竟擔心他長寫長有,甚至恐怕其出上十部八部就「後患無窮」。這是澳門政府的文化政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