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與澳門的敎育脈搏
睨 之
新加坡與澳門的敎育脈搏
新加坡是個城市國家,國家的土地不大,但它被世界譽為最先進、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在多個國際競爭力排名榜均名列前茅。在2009年PISA評量結果中,數學素養:新加坡為2,澳門介乎10至12;科學素養:新加坡為4,澳門介乎16至19;閱讀素養:新加坡為4,澳門介乎27至30。
新加坡在敎育方面有很多値得澳門借鏡和思考的地方。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由於它是個多元種族、文化的國家,華人所佔比例很高,所以很多人的普通話、閩南語、廣東話都說得很好,也有很多人會說馬來話、印度話,因此新加坡的孩子至少會三種語言,而且可以流利地使用,尤其是英語。新加坡這些年來對敎育的投資愈來愈多,尤其鼓勵學生出國參訪和交流,經費由國家補助;更重要的是,這些活動從小學已開始,目的是要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幅美麗的敎育藍圖也會在澳門展現出來。
新加坡與澳門的小學敎育制度與課程的異同
去年的一月底,筆者走訪了新加坡三間公立小學(培童、淡濱尼和俊源)。在參觀過程中,看到新加坡的敎育制度旨在培育兒童發揮潛質與才能,每個兒童有機會接受至少十年的正規敎育。新加坡敎育部規定在學校採用雙語進行敎學,課程的設計旣全面又平衡,學習的核心科目包括英文、數學、人文科學和道德敎育等。同時,注重加強對兒童生活技能的培養與正確價値觀,培養學生懂得尊重、責任感、應變能力、正直、關懷與和諧共處。
澳門與新加坡有很多共通之處——多種族的地區、以華人為主的社會,各學生均有十五年免費敎育的機會。但由於歷史原因,葡語不是澳門各學校敎學的第一語言,令本澳學生不能以流利的葡語作溝通工具。有見及此,澳門政府在《非高等敎育未來十年的規劃》(2011-2020)諮詢文本中,訂定學生中學畢業時必須具備熟練運用至少一種外語的能力,以中文為敎學語文的學生能說比較流利的普通話;同時培養學生對本地歷史與文化的認同,以及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鼓勵其擴大國際視野,增進放眼世界的信心。一如新加坡的做法,有利於人才的培養,有利於與國際接軌,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新加坡與澳門的幼兒敎育
新加坡的幼兒敎育分幼兒班及幼稚園。兒童可在三歲進入幼兒班,四至六歲就讀幼稚園。新加坡的幼稚園分別是由私人機構、敎會團體所開設,同時新加坡敎育部對學前敎育的課程、收費並沒有規範,而且與小學一年級的課程無直接關係,正如澳門一樣,兒童無須入讀幼稚園而可直接進入小學。
在參觀新加坡的Montessori Centre International時,我們明白到其敎育理念是要學生以自學為主,在遊戲中學習,通過特別設計的學具,讓學生在遊戲中成長,並透過分享學習建立同儕互信與和諧共處;而 Grace House Kindergarten 以主題敎學為模式,亦以協同的形式進行敎學,都體現出新加坡幼稚園多元化的敎學。
澳門的幼兒敎育是納入免費敎育網的,因而在課程上敎靑局有一定的規範。在過去,澳門很多學校的幼稚園課程都盡量做到與小學課程銜接,結果幼稚園學生學得十分吃力,家長也很辛苦。因此,“十年規劃”諮詢文本中明確指出要淡化幼兒敎育課程與敎學方法的小學化傾向,蒙特梭利的敎學理念將給予澳門幼兒敎育不少的思考空間。
新加坡與澳門的校舍設計
在參觀培童、淡濱尼和俊源三間公立小學時,我們還發覺它們除了校舍寬敞外,對校園的綠化和環保特別注重,而淡濱尼小學新校舍更是第一所獲得通用設計金奬的公立學校。它的課室基本上沒有空調,純粹利用建築時窗戶的對流設計;其次是充分利用校園的空間栽種各類的植物,一方面進行綠化,另一方面亦可進行敎學;校舍的許多設施都是為學生度身定造,可調整高度的籃球架可讓不同高度的兒童進行練習;學校大堂的無障礙設計以設有扶手的斜坡道取代梯級,方便輪椅使用者;學校的洗手間還設有讓行動不便者使用的扶手和摺椅,以利行動不便的兒童使用。同時,校方在設計課室時,用不同顏色區分學生使用的儲物櫃,讓學生容易分辨。這樣不但能令兒童有個舒適的學習環境,亦從小培養兒童環保的意識和習慣。
澳門的校舍設計大部分都是有先天缺陷,因校園面積不足,故只能向高空發展,所謂校園的綠化只能在天台和有限的地面的空間進行,因而對學生灌輸綠化、環保的理念有一定的困難。“十年規劃”諮詢文本中明確訂明在城市規劃(尤其是新塡海區)為學校發展預留土地,這樣就有利於新學校寬敞校舍的構建。校舍無障礙設計,目前在澳門還是處於起步階段,為照顧學生個別差異的敎學設施更是絕無僅有。這方面令我們思考到在校舍、敎學設施、綠化與環保等方面,如能獲特區政府大力支援及專業人士提供相關的設計意見,相信校園環境會更理想。
睨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