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xt?
黃素君
What's next?
筆者很欣賞香港藝人黃子華的棟篤笑,特別是其早期出道的作品,靑澀的味道混雜着憤靑氣質,卻還保留一絲書卷氣,將人生哲理融貫其中,嬉笑怒駡之餘又言之有物。印象最深者是一九九三年的演出《跟住去邊度?》( What's next?),開場就講:“你咪以為棟篤笑係講笑話,唔係,其實講恐怖嘢嘎。”一貫的搞笑風格的背後是對人生的目標、價値和命運歸宿的探尋,即便是在十八年後的今天看來,亦稱得上藝界罕有的嘗試。也難怪,其本科念的是哲學,自是對人生價値等議題有獨到的體悟。談到這裡,讀者或許會問:“What's next then?你跟住想點?”對!筆者就是想引入“What's next?”的討論。這也是筆者對過去兩周網絡上發生的一些事情的反思,與各位讀者分享——之後點呢?
下一步點?冷靜先!
事緣約兩周前,網絡和媒體炒得熱烘烘的“粗口”事件——某校學生疑因在校內歌唱比賽中唱了一句“粗口”歌詞而被勸喩離校之事。短短一晩竟引起了近四千則的回應,再加上媒體連日來的追蹤報道,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更甚者,有人在Facebook設立群組,提議要在某校門口集會採取某些“激烈”的行動。也有校友愛校心切,在網絡反擊,為學校平反,看來此事餘波難了。不禁心生疑問:之後點?於此處,筆者無意為任何一方辯白或不平,只想通過事件的演進略析一二,看看我們下一步可以點?
當大家冷靜下來,回顧事情始末,驚覺整個事件發展似有迅雷之勢。為何貼文一出,即時引起不少的“支持擁護”者?依筆者所見,貼文本身包含了兩個重要特徵:一則可能事件與衆多支持者有共同或相似的情感經驗;二是陳述的事件存有鮮明對立的角色關係,即“強權”和“受壓迫者/受害者”。因而,這些特徵除了吸引有共同經驗者的支持外,同時也吸引了一團“正義”的維護者。當時筆者曾在某討論區留言,呼籲大家冷靜思考:“了解事實、尋找眞相,妄下斷言徒增雙方的傷害”。然而,問題眞正的關鍵究竟在哪裡?四千多回應者的熱烈討論,是建立在大家的清晰了解和堅實共識的基礎上?還是僅僅在於“聯想的可能因果關係”之上呢?先不論事件的演變過程,單從網絡討論起始階段,筆者認為有幾點有必要加以重新審視:一、在網絡自由的空間與社會中,新一代的公民是否有網絡責任意識?二、新一代公民是否對網絡媒體訊息有相應的批判思考力?
下一步?Learn a lesson
踏上快速發展的“高科技公路”,處在虛假信息、誹謗言論、扭曲和破壞道德倫常的行為充斥的互聯網世界,迷失在眞與偽、善與惡的洪流中,學生需要的不僅是使用網絡的技能,更要擁有強大的媒體識讀能力——即辨別、分析、批判及反思媒體的能力,去粗取精,以應對良莠不齊的資訊轟炸。事實上,早於去年十月二日本報B7版面,夏耘先生就曾對互聯網道德和隨之引發的社會問題進行闡述,他建議學校導入道德敎育,並加強對靑少年社會責任和道德意識的引導。這也正是筆者的願望。
近日有傳媒朋友問,發生了這件事,是否說明敎育的失敗?成功和失敗並不由筆者判斷,但敎育的根本精神在於擁抱希望、啟發成長,從每一件事總結反思,“learn a lesson”。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