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將至 安全堪憂 擴公權力 強制驗樓
街總促加強巡檢舊樓除隱患
舊區殘破高齡低層樓宇因年久失修導致結構、設施老化等問題,正衍生危及公衆安全及衛生隱患,但政府處理殘危樓宇工作未能取得實際效果,舊區內接連發生殘破舊樓倒塌事件,雖沒傷及人命,但已向社會敲響重視舊區殘破樓宇安全的警鐘。
颱風雨季將至,為免再次發生殘破舊樓倒塌事故,街總促請有關部門汲取香港土瓜灣馬頭圍唐樓倒塌事故經驗教訓,重視及加強全澳低層舊樓巡檢工作,及時發現和排除隱患,保障居民生命及財產安全。
低層舊樓星羅棋佈,據統計全澳現有三千四百一十三幢樓齡逾三十年的樓宇,其中有一千七百幢七層以下的低層舊樓因日久失修而衍生衛生及安全隱患。
分級機制效果不彰
街總副會長曾佐威、大廈管理資源中心主任陳溥森、大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羅寶泉、工程師學會副理事長梁鴻細等反映,結構有問題或殘危的唐樓,若長期缺乏維修保養,往往導致外牆飾面剝落,簷篷鋼筋鏽蝕、膨脹迫爆混凝土,瓦面滲漏,門窗鬆脫,牆壁現裂縫,或渠網、水電設施老化等情況,直接威脅到居民和公衆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成為社區內的計時炸彈。
梁鴻細指出,舊區的舊式唐樓多屬磚木結構,年久失修及經風雨長年侵襲,結構最易受到破壞,倒塌危機大增。現行相關法例雖有規範業主有責任每五年驗樓一次,但有關條例的執行情況差強人意。曾佐威及陳溥森批評政府有關部門雖有分級處理殘危樓宇的機制和措施,但實際效果不彰,樓宇外牆石屎剝落事故時有發生,舊樓安全評估工作缺乏透明度,對民間舉報殘危樓宇個案的反應“慢半拍”,對居民的投訴、查詢採取“拖字訣”,令人對相關工作失信心。
籲建殘危樓資料庫
他們強調,低層高齡舊樓的安全隱患,隨時會成為社區計時炸彈,不容忽視。眼見颱風雨季即將,他們促請相關部門加強巡查和監察舊區舊樓並評估風險,對登記在冊的所有舊樓應逐一排查,一幢不漏。排查檢測過程中,建議根據樓齡及老化程度篩選核實,建立殘危樓宇資料庫,並編排先急後緩的處理次序。
同時,他們建議政府在財政充裕情況下,適當放寬低層樓宇維修資助樓齡上限,把資助範圍擴展至樓宇外牆、外牆窗框等項目,協助無力自助的業主善用政府資助,維修大廈公共設施。對列入重點巡查監察對象的殘樓舊屋,尤其是當局正在跟進中的四百多個二、三類沒有即時危險樓宇,更應緊密地跟蹤巡查,以便及時發現和排除隱患。
舊區重整盡早立法
建議推行強制性驗樓計劃,同時賦予相關職能部門驗樓的公權力,對大門上鎖的空置樓宇,必要時可強制入內檢驗。若業主無視政府修葺和清拆令,導致他人性命、財產受損,應追究其法律責任及經濟賠償。盡快出台舊區重整法律制度,加快舊區重建、重整進度,有計劃地減低危樓舊屋的數量,從源頭上杜絕。
本報記者 曾玉英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