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不是“單打獨鬥”
晴 軒
德育工作不是“單打獨鬥”
筆者多年前參與了一次兩岸三地課程理論硏討會,當中較為深刻印象的是香港中文大學趙志成敎授的論文,他所提出的大學與學校協作計劃的經驗很値得我們借鑒,以下我將其構思作一說明。
此計劃名稱為“優質學校計劃”,是大學與40所中小學結成夥伴,在學校進行有系統的改進工作。先由大學聘請學校發展主任,然後到學校作專業支援。策略及工作重點分為三部分:
1. 大齒輪工作:計劃首先透過一連串的敎師培訓發展工作坊,再配合各學校發展主任的觀察、分析和解構學校團隊文化,刺激及裝備敎師迎接改革。待敎師對計劃的信任和信心增強,計劃才着意開展與實際敎學活動有關的介紹和示範,以改變敎師的敎學信念和範式,進行以學生為本並建基於學生生活經驗的學習活動。其他的大齒輪工作還包括:建構改進的知識基礎、量度團隊文化、逐步建立自我完善機制。
2.小齒輪工作:學校發展主任按學校的需要,透過工作坊,讓學校同工認識和經歷各種敎與學的新意念;並透過夥伴協作形式,開展各類敎學活動,共同設計課程,進行示範和協作敎學等。其他的小齒輪工作還包括:專題硏習、學生培育、學習技巧及思維技巧、全方位學習、從遊戲中學習、聲情敎學、優化敎學設計和敎學反思、引入家長資源。
3.跨校工作:計劃還為所有成員學校舉辦跨校敎師工作坊,及促進學校之間的協作及交流,以便學校能汲取其他學校的改進經驗,彼此支援,建立學習型社群。
回想本澳的德育工作,過去是敎育當局有其政策,各校有其不同的方針,敎師有其不同的敎學方法,可說是各師各法。但面對社會急速的發展,學生思維和行為模式急遽轉變,德育工作的路變得越來越難行。如何走出這個困局從而提升新一代靑年學生的道德及公民素養?
上述趙敎授的計劃,或多或少可給予我們一點啟示,其一印證了德育工作必須結合整個社會敎育的力量;其二學校之間的充分合作;其三敎育同工必須抱有堅定不移的敎學信念等等。
最後,筆者認為要培養良好的新一代靑年學生,敎育同工必須集結每一分力量,不怕勞苦,不計得失,最終深信我們的苦心是不會白費的!
晴 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