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留級率
敢 揮
關於留級率
“降低留級率”是近期社會各界對《澳門非高等敎育十年規劃諮詢稿》中談論最多的一項議題。回望過去,由於大學學位不足、升學路徑不多,部分中學的“精英敎育”形成金字塔式的班級結構,學生留級率或淘汰率比現在高得多。筆者以前就讀的中學,中一年級共四班,到中五畢業班時只有兩班,只有一班同學“有幸”升讀中六。時移世易,在十五年免費敎育及高企的升大率下,仍有極高的留級率,實在値得關注。
在此次諮詢稿附件的“十年規劃”發展重點中,排在第一點的是“培養有能力面向未來的學生”,其中包括“促進學生學習成功,減低小學、初中學生的留級率”及“提高高中學生的入學率”,這兩項是非常有關聯的。根據敎靑局資料,在2008/2009學年,初中留級率雖已有所下降,但仍達13.9%,高中的毛入學率則為76.7%。
處於靑春期的初中生身心發展容易失衡,承受着許多心理衝突和壓力,在此狀況下,形成學習態度偏差,輟學率及不繼續入讀高中的百分率自然高,而這批少年人將來的競爭力也較弱。
降低小學及初中留級率並非一朝一夕可達,況且我們不能以留級率的高低作為衡量敎育質素的尺度;最擔心是為了單純追求數字而令學生的水準下降,削減了他們的競爭力之餘,亦容易令莘莘學子造成無須付出努力也能“成功”的錯覺。
作為負責任的敎學工作者,必須在各個敎學環節中保持高度警覺,隨時檢視課程的安排是否合理、評核手段是否多元、敎學技巧是否恰當、相關知識是否專業;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正確、學習方法是否有效、相關基礎是否穩固;校方政策是否明確、學校領導是否支持、敎改資源是否足夠;家庭敎育是否配合;社會氛圍是否有利。
筆者認為,長遠來說,在符合“基本學力要求”的前提下,科學地訂定每一年級或敎育階段的最高留級比率是可行的。但願各敎育持份者各盡所能,共同繪畫我們的敎育藍圖。
敢 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