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基督精神 行公義‧好憐憫
前 言「禍哉,那些在床上籌劃不義,圖謀行惡的人!因為你們手中有能力,一到天亮,就去實行。他們想要田地,便去霸佔;想要房屋,便去奪取:以暴力對付業主和他的家族,物主和他的產業。」以上不是今天的說話,它來自《聖經》舊約的記載,是公元前的先知對不公義發出的譴責。
這位先知繼續說,為此上主這樣說:「看,我正在為這一家籌劃災禍,致令你們不能縮回你們的頭頸,也不能挺身前行,因為那是一個災禍的時刻。」究竟,踏入公元二O一一年的今天,基督信徒應否、如何回應社會的不公義呢?
不少社會人士認為,宗教是個人的行為,純是精神的寄託,教會不應過問社會事務,近年,當基督宗教團體譴責不公義的事件後,得到的往往不是認同,而是被批評「多管閒事」。考獲倫理神學碩士學位的袁偉明神父指出,基督宗教關心人的靈魂和肉身,相信生活是神聖的,造物主希望人生在世是平安和喜樂的。
「如果有人不快樂,是教會要關心的。如果教會跟隨耶穌的步伐和價值觀,祂來世界是將平安、喜樂帶給人,如果我們見到有人不開心,若我們不關心,這有違我們的信仰。見到外面有很多問題──無飯食、無書讀等,我們只躲在聖堂很開心,這是過不了良心的關。」
另外,按照聖經啟示:「天主創造的天地萬物,其實是讓我們人人有權利享用。」袁偉明指出,面對不公義,尤其見到強勢者為求私益而剝削弱勢人士,教會理應本著自己的良心和信仰,符合真理的要求,說出應說的話。他也認為,無論是否宗教人士,只要按正理生活,面對不公義時,要按良心說出自己的立場。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出現很多社會問題,如工人受到剝削等,從那時開始直至現在,天主教持續(尤其透過官方文獻)對社會問題作出回應,逐漸形成「社會訓導」(socialteaching)系統,提供反省的原則、判斷的標準和行動的指引。整套社會訓導,是由確認人具有不容侵犯的尊嚴這原則而發展出來,觸及每個人的各種人權、尤其是工人階層的權利、家庭及教育、國家的職能、國家及國際社會的秩序、經濟生活、文化、戰爭與和平,以及尊重生命等議題。
大地資源你我有份
袁偉明指出,教會訓導近代不斷提醒人類:「你找尋自己的利益時,千祈不要用不擇手段的方法,亦不要用損人利己的方法。也要記得,大地的資源不是某一小撮人的,是大家都有份的。這個地球亦是天主委託人類管理,我們應有敬畏的心,其實,我們不是主人,我們都是受造物,應該尊重大自然──種植物和我們有一樣特質的人。」
天主教的官方文件《教會社會訓導彙編》指出,當罪出現時,社會訓導就有責任去譴責:不公義和暴力的罪以各種不同方式橫掃社會並存留在社會中。藉著譴責,教會的社會訓導捍衛被忽略和被侵犯的權益,尤其是窮人、卑微者和弱者的權益。這些權益愈是被忽略或被踐踏,不公義和暴力的情況便會愈廣泛,波及受影響的整個群體,進而波及世界廣泛地區,導致各種社會問題,導致濫權和失衡,繼而引發社會動盪。社會公義就是社會問題的最恰當答案。
有批評指教會內也有不公義,但又倡導社會有公義,是「假道學」。袁偉明稱:「要表裡一致。如果講一套,做另一套,是不會得到公信的。我很認同:宗教人士不要只著眼於現世的價值或得失,能夠活出超脫的精神。物物而不物於物。個人的操守和品德生活也應是服眾的。」
當前不公義:勞資住屋問題
被問到本澳有甚麼不公義的事情,袁偉明尤其引用天主教的文件談及勞資問題(超時工作、輸入外勞等)指出,所謂合理待遇,除了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外,還是要有盈餘的。至於澳門的住屋問題,他以水泉來比喻:「有人壟斷水源,要付出超過很多倍的價錢才可渴水,這不是合理的。」
「政府方面,我們是支持、擁護的,當然,一定要在大前提之下,這個政府的所有措施、政策應以人民的利益為本,並且這應該是合理的利益,政策是讓一個人很健康、很有尊嚴地發展。」袁偉明指出,若政府措施違反人的尊嚴、否定人的價值等,教會理應表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