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籽計劃帶動家庭閲讀
自“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簡稱PISA)閱讀成績公佈後,誘發各界對學童閱讀能力培養的高度關注,敎育界紛紛檢討敎學策略,爭相討論改善方案,似乎讓人覺得那是專業界別的高深議題,卻鮮有人了解“在○至八歲的關鍵期,影響力最大的是家長”——不需要高深學識,不需大灑金錢,只要有決心、知渠道,同樣可以利用社會資源,親手鋪設子女成才之路。
目前來說,民政總署和敎靑局均設有社區閱讀推廣活動。民政總署透過轄下圖書館會招募閱讀小義工,定期舉辦閱讀推廣活動,又出版《萌芽》雜誌,為市民提供閱讀資訊;敎靑局在社區方面的閱讀推廣則主要集中在氹仔敎育活動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為了讓家長了解其運作,找到培養愛兒閱讀素養的渠道,筆者訪問了該中心鄺耀忠主任和一位曾參加過活動的家長(以下稱A太太)。
廣播閱讀種籽
鄺主任稱,中心以家長及閱讀推廣人員作為“種籽”,配合學校及社區的閱讀推廣工作,形成全社會的閱讀氛圍。中心透過舉辦免費讀書會,鼓勵市民參與讀書會活動;同時邀請資深導師開設培訓課程,培養讀書會種籽導師;最後形成不同經驗層次的種籽導師團隊;並在中心提供兒童讀書會活動,到社團及學校開展閱讀講座及家長讀書會活動。
曾參與“種籽課程”的A太太表示,在育兒雜誌中得悉親子閱讀的好處和重要性,但人總有惰性,孤軍作戰欠缺動力,加上不懂選材和技巧,自己努力做,兒子卻不欣賞,感覺很無助。後來朋友介紹她參加中心的“親子讀經班”,繼而參加了中心的讀書會“種籽培訓”計劃,學習到更多親子閱讀技巧,又透過實習活動敎學相長,覺得自己和兒子的閱讀能力大進,由當天一無所知的家長到今天的閱讀小導師,覺得過程很奇妙,總體收穫超出所料。
內容德育為本
“中心透過圖書館通訊、網頁推介、親職敎育雜誌、讀書會等形式進行閱讀推廣工作。其中,讀書會是中心閱讀推廣的重點項目,由幼童親子讀書會、兒童讀書會、電影媒材閱讀分享會三部分組成,對象主要為三至十歲的孩子及其家長,內容有“讀經班”(閱讀弟子規)、品德敎育讀物和電影媒材讀物等。”鄺主任簡介了讀書會的運作,他指出,讀書會以“品德敎育”為主軸,期望為孩子奠下人文素養的良好的根基。中心的閱讀推廣活動除了啟發興趣,形成習慣和培養能力,更重視“後設認知”敎育活動,即透過對閱讀素材和現實生活的討論,帶給讀者更深層的思考空間。
未來計劃概覽
談到未來發展,鄺主任稱,中心將繼續做好以上工作,並在此基礎上謀求新路向:計劃製作推廣親子閱讀的電台節目;把“家長種籽”的培植網由社區管道走進“學校家長會”,資助學校設置“家長資源角”;提供電子閱讀服務等。有關中心的動向,市民可到敎靑局轄下各單位索取中心每季的通訊。若想更快獲知中心最新訊息,可直接前往氹仔敎育活動中心(網頁http://www.dsej.gov.mo/caet)或電郵至caet@dsej.gov.mo索取活動資訊。
讀經班有意外收穫
A太太曾參加過《弟子規》讀經班,起初見到古文覺得艱深難懂,但導師會在課堂當中和小朋友玩遊戲、說故事,並利用“孩子組長”帶讀的方式,讓孩子建立榮譽感,達到自覺朗讀,甚至爭相誦讀之效。A太太還表示,自己在家和孩子朗誦古代經典很困難,唯有集體學習,才能讓孩子讀得有趣味。其實孩子對古文內容所知有限,但因文章琅琅上口,意想不到的是,孩子竟會牢牢記住,並偶然用上。有一次,兒子竟然用經文勸勉喜歡飮酒的爸爸,說道:“飮酒醉,最為醜”,家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A太太認為,在澳門利用社會資源做好親子閱讀其實並不困難,因為很多政府和社團閱讀活動都是免費的,而且近年圖書館的兒童藏書量有所增加,外借也方便,可惜的是知情並善用的家長不多。她會定期瀏覽相關網頁和閱讀政府出版的敎育雜誌,希望獲得最新消息。她比較喜歡氹仔活動中心的讀書會,不過活動名額有限,要爭得一席位相當困難,希望政府日後能多舉辦類似活動,讓更多孩子受益。
鏏 而 專題報道